今天是: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第2期职研动态

发布日期:2015-12-08    作者:科研处     来源:     点击:

职 研 动 态

2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                 年十二月八日

 


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力与阻力

董 刚

 

潜力无限:职教迎来最佳发展时机

职业教育已经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半壁江山”。而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潜力正在被触发,职教最佳发展期已经来到。

潜力1  构建中的现代职教体系激发内在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2014年国家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针、时间表、路线图,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再次注入了磅礴动力。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三是解决人才培养立交桥问题。

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可实现两个方面的贯通,即学历教育的纵向贯通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上,可实现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与鉴定体系的横向融通,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逐步为受教育者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通道;搭建起普教与职教间共联、互通的立交桥;拓宽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参与培训鉴定、实现终身学习的成长空间,职业教育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学子的青睐,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也随之全面提升。

潜力2  新常态下人才新需求产生强大市场推动

培养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走出去”基本国策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职业教育要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本专业国际化知识结构与技术标准,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适应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技术技能及人文交流的外向型人才,积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属地化员工,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要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两大内容,一是创业素质,能够直接开拓事业,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在岗位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以高职教育为例,2014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比例达到3.8%,在高等教育里处于较高水平,且增幅明显,体现了高职毕业生的创业热情。职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创业服务与创业孵化方面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将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加大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制造2025》,是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背景下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加大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五大基本方针之一。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差距,专业设置聚集第三产业的比例过大,而第二产业人才培养则严重不足。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布局和建设规划与评估系统,调整结构性过剩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加大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及相关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在服务制造业人才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潜力3  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在我国,中小微企业在获取科技服务方面一直处于劣势,缺少资金和资源、缺少技术和人才,而中小微企业又占相当大比例。由于这些中小微企业不可能都保有自己较为完整的科研团队或人员,他们需要从社会和科研单位获得科技帮扶,但这种需求因其市场需求量和企业投入资金不足,得不到大的科研机构和院所青睐,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十三五”期间应树立起“科研强校”的发展理念,找准科研定位,在以研促教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研致用。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为该类企业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等在内的多种科研帮助,找到适合企业科技需要、适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发挥职业教育的科研潜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阻力巨大:多元责任需要多方落实

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机遇期,在拥有发展潜力、获得信心的同时,各种牵制其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这些不利因素,也许不能短时间彻底消除,但必须勇敢正视。

阻力1  深度校企合作缺少保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纽带。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依靠政策文件来指引,立法层面的指导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该法对校企合作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其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也有若干条款涉及校企合作,但目前尚无专门指导校企合作的法律文件。这些与校企合作相关的现有法律,对校企合作中政府、企业、学校权利、义务规定多是原则性、概括性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性,支持、激励措施也不明确,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由于校企合作是在政策文件指导下依靠学校与企业自发进行,合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加上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使许多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愿过大投入,其中很大比例仅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积极寻求开展校企合作,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造成校企合作无法持续、深入发展。

阻力2  地方本科转型冲击高职既有领域

当前社会将学历作为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的普遍评价标准,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在这种现实形势下,低学历层次致使职业教育发展沦为“二流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目前,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培养完全归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无缘,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规模较小,远远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及公众的需求,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吸引力更加凸显。当前,部分新本科院校进行转型发展,必将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高职教育因其天然的学历层次劣势,必然会使其毕业生在与高层次应用技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失去比较优势;同时由于生源日益减少和本科院校日渐增强的吸附作用,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势必会遇到越来越强的生源危机和生存挑战。

阻力3  生均经费不足绑住前进脚步

以高职教育为例,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目前,全国共有23个省份制定了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但仍有1/3的省份未出台相关政策,已经出台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偏低、拨付不到位等问题,缺乏稳定增长机制。高职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支出有增长,但与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地高职高专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9976.97元,全国有20个地区在这一水平线之上,而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388.57元,是地方高职高专学校的1.64倍。有的中部或西部地区的同一城市,地级市举办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财政经费不足2000元,是同一所同地同城市的省属职业院校财务经费的五分之一。而在东部地区同一省份,不同发展水平地级市的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最高超过了8倍。生均拨款经费的不均衡和偏低,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形势向好,期待努力——关于高职教育形势的分析和思考

周建松

 

近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利好消息不断释放: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公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息,对职业教育怀有深厚感情的人们,都会做出职业教育发展企好的判断,也同时会形成期待创新、自我努力的共识。

职业教育有点热,也有点虚

应该说,高层政策十分明确、导向也相当清晰,给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是,职业教育虽热但仍虚。

新一届政府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求,但十分明确的有力举措似乎仍在筹划中。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具体问题上表达,如“本科职业教育”、“专科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学位”等概念还有待更加清晰、清楚和严谨,以免出现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

而各省市从形式上召开了高规格的会议,各地也出台了《实施意见》,但院校普遍感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干货很少,具体实施推行仍有困难。

当然,感到虚、被虚化的原因并非来自高层,也不尽在政府,社会文化观念是主因。因为“职业”两字,在其他领域都是顶好的代名词,而在教育领域,似乎被认为是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的代名词,不少校友都关心母校何时升本,或干脆说把校名中“职业”两字去掉。

 

高职教育总体稳定,喜悦参半

相对中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目前的日子还好过一些,尤其是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经贸类学校,报考还是比较热烈的。

从高职教育情况看,经过大约15年左右的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已明显改善,基本建设和铺摊子的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大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也已熟知和掌握,人才培养特色已有显现,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上能满足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再加上规模上国家的保护政策,高职教育总体发展平稳,生存应该不成大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

一是由于编制和经费等因素,高职学校师生比仍然过大,教师教学负担重,大班上课等情况比较普遍,影响了学生特长、动手能力等培养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学生迫于各种压力和出于种种考虑,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纷纷以自考、网络等形式学习本科课程,热衷于专升本,给学习秩序带来十分重大冲击,但大家都出于无奈,学校和教师还得鼓励和帮助。

三是相当一部分质量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出于名声和发展的考虑,纷纷通过联办(挂靠)形式举办本科教育,事实上有点不伦不类,弄不好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大家都有说不清的原因和心理。

四是行业办学和双师团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强烈反差,行业企业办学难以为继(实例很多),“双师”团队和兼职教师无法有效解决。五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重大的纠结,一方面是新建本科院校不愿承认向本科职教转型,而一定要称应用技术大学,而有积极愿望的专科高职院校希望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但政策坚决否定,这成为全社会无法抹去的阴影,形成心理上的很大纠结。

期待各自努力,发展更好高职

  个人认为,总体上看,我们应该对办好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坚定信念、信心和力量,但怎样办得更好,也有一些思考,从国家政策层面看,一些事情可以思考和作为。

  一,放弃初中后分流的理念、放弃高中和中职大致相当规模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更多向普及15年教育(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方面发展,相应地,可以放弃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改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适度引入劳动及职业技能教育和培养,推进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

  二,制订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办法和要求,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开始示范,积极推进行业举办职业院校制度,真正将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将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机制建到实处。

  三,建立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财政和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制度,可参照组织人事部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激励办法,由人力部门发布兼职教师招聘,认定和管理政策,向社会公开招聘,认定合格后发给相应证书和津贴,并向全社会公布,承担职业院校兼课纳入其正常工作,由学校按需要协商聘任,根据各学校聘用数量和成效,作为其晋级和升职条件之一,以真正建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

  四,强调各类学校各自定位,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学校)一般不招收职业教育学生,也不招低层次成人教育,同理,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也不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包括联办和挂靠)。

  五,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真正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即新建本科学校原则上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独立学院均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如示范骨干校)允许经程序后,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成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形成强大的职教本科大军,既适应全社会“本科”文化的要求,也适应高中后分流的现实,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真正贯彻学以致用原则,并化解用人单位招不到好的大学生、大学生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矛盾。

  六,真正把财政部关于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的政策落到实处,形成“高生均+多专项+重奖励”拨款机制,并进一步鼓励各院校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基金会筹资等途径扩充办学经费,以进一步武装和发展职业教育。(周建松,作者系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转载于《光明日报》 2015121 15版)